武体主页

师德师风

首页 > 教工风采 > 师德师风 > 正文

武术理论与养生教研室“师德师风”推选余水清教师材料

分类: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5日 16:36

点击数:

  

                                     用心去奉献,用爱去育人

1984年,余水清教师以优秀的成绩从武汉体育学院武术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19843月至1995年于武汉体育学院马列德育课部任教,1995年进入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武术理论与养生教研室任教,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并兼任湖北省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本着对教师职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武术事业的热爱,在这个岗位上,余水清教师尽心竭力,她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无愧于老师这个称谓。”长期以来,她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诚教育事业,安心教育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开拓进取,为人师表,在高等师范教坛上辛勤耕耘了20年,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

一、尽职尽责,教学业绩显著

由于余水清教师在学生时代曾获武汉体育学院优秀党员、湖北省“五讲四美”积极分子称号,当选为第十九次全国学联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根据学校的安排,她参加工作后先从事了十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在此期间获得了湖北省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995年听从武汉体育学院的安排,余水清教师进入武术学院开始从事武术理论的教学科研工作,参与组建武术理论教研室,1997年起担任武术理论教研室主任至今。从那时起,她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武术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先后承担了《中国武术史》、《传统体育养生学》、《思想道德修养》、《中国文化概论》、《体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完成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她认为:“老师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情可以往后放一放,学生的事情不能耽误。”在教学过程中,她乐于承担教学任务,责任心强,精心备课,刻苦钻研有关专业理论和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效果,爱岗敬业的精神,每年都得到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她体会到,一个学生的学习好坏以及人品高下是与其对相关老师的爱戴程度成正比的。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就得多费心思、多花精力、多耗时间,就得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余水清教师树立了“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为生命力”的观念,全力做好教学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更是把教书育人当作头等大事,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坚持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把传授知识与育人教育相结合,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受到学生的欢迎与爱戴。

余水清教师不但教学认真,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受到历届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她在培养上都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已培养毕业的学生有的考上了知名体育大学的硕士、博士,有的在工作中已经成为学校武术专业技术人才。……现如今,她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在不同的岗位开花结果。学生们每每提起她,都满怀感激地说:“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人品和一种奋斗的精神!”
二、坚持教学改革创新,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余水清教师除了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外,还积极开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研究,在探索和推行素质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

以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把传授知识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贯彻整个课程,进行目标化、启发式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课程中撰写的论文还入选了2007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体育科学论坛。

以新的内容充实教学。“授人鱼,不如授之予渔。”结合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预设各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情景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以新的方法改进教学。余水清教师能够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能够始终坚持学习与研究,不仅把最新的知识和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并编写成教材出版,研制《中国武术史》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武术史》的认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中国武术史》的兴趣,加深对武术史历史和事件的理解和掌握,有利的提高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武术史》的学习质量和课堂的教学质量。克服单纯传授历史知识的弊端,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好的效果。

2000年余水清教师获武汉体院优秀师资人才,2008年获得武汉体育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三、主动学习,刻苦研究,积极拓展和提高业务水平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余水清教师忠于党的高等教育事业,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怀着满腔的热忱和执着的追求。谦虚谨慎,团结同志,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提高。特别是在业务能力方面,她认为,作为一个武术理论教师,提高理论科研水平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自己没有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对学生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只能是空谈。

工作以来,余水清教师在体育核心和其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编和参与编写了《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武术史略》、《中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手)》、《中国武术教程》等专著和教材;出版个人专著《中国武术史概要》。主持和参与了《全民健身计划中武术项目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湖北省社区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全民健身计划中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研究》、《苌氏拳技学理研究》、《搏击项群训练测试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泰拳的技术体系与竞赛制度》、《人文奥运发展战略研究》等近十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其中《武术奥运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获湖北省宣传部2001年优秀论文三等奖,《武编“拳势”学说要义分析》获2002年第六届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武术学术研讨会三等奖。《苌家拳起源问题辨析》、《明清武术论著综述》获2003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二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 余水清教师在武术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长,2008年获得了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流变与传承研究》,这是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体育专业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对武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已成为武术学院武术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排头兵。2000年度、2004年度两次被评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会工作积极分子。2007年、2008年获得湖北省推广健身气功先进个人。

四、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教学、科研

余水清教师对青年教师关爱有加,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将自己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育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他们,使他们在教学第一线迅速成长。20087月,武术学院引进的青年教师孙健博士分配到武术理论与养生教研室,由余水清教师担任他的指导教师。为期一年的青年老师指导工作, 余水清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来给予孙健以帮助。孙健也的确没有辜负对他的培养,无论是敬业精神还是教学科研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科研成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指导期间,老师对其进行手把手的辅导,一年中听课15次,孙健博士由从未上过一门课程成长为到可以承担理论课《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和《传统体育养生学》,技术课《武术普修》及《健身气功》,我校督导处的老师对这个新进博士也十分关心,多次来看孙健的课,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并对孙健的理论课给以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对老师的指导也给予了赞赏。指导期间,孙健博士共发表核心论文2篇,参加科研会议3次,申报课题7次,立项4项。更可喜的是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孙健同志申报的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青年项目的立项,这些成绩都离不开余水清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指导。因此余水清老师也获得了武汉体育学院指导青年教师优秀的称号。

五、善于管理,以身作则,服务学生

余水清老师自己多年来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是,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有人格魅力,这个魅力具体表现在“三真”上,即做学问真实,对学生真心,对同事真诚。

作为一名武术教师,她更懂得“武德”的重要性。一个人要想真正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就一定要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诚实守信、认真做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她认为,这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统一的。在学习上,要严格要求,对于因故未上课的学生,都要问明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余水清老师认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作为教师,自己应该树立起淡泊功名、乐于奉献、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的德才兼备的形象,还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以科学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来感召他们,以身作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比生硬的说教效果好得多。余水清老师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年轻心态,多才多艺,能与时俱进,成为学生的益友,能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为人师者,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中,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教书育人。

无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之外,她都本着爱护学生的态度,不管是否是她的学生,只要找到她,总是尽力相助。学习上的事情学生找她,工作上、生活上的事情也找她,表明了学生对她的极大信任。

她多年来,在内心里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道德、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生活、工作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