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体主页

师德师风

首页 > 教工风采 > 师德师风 > 正文

浅析加强体育院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分类: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5日 16:07

点击数: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民众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师德建设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因此,新时期加强体育院校师德建设,既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职业特征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新时期赋予高校师德建设新的内涵和目标体系

我国是具有悠久德治传统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的民族形成了自己优良的师德风范中国传统师德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具百家之长而形成的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以德教人”、“以德育人”。在我国社会发展长河中,师德作为上层建筑,有着鲜明的时代阶段性,带着浓郁的时代色彩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时期师德思想,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秦汉以来主张教师知行合一;宋代韩愈则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近代社会中以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将孔孟传统伦理观念的与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联系在一起,作为教师的道德理想总之,将这些优秀的传统的师德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立志乐道,敢于奉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构成了现在教师师德的基础,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期的师德建设除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师德,夯实高校教师的道德根基之外,更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并赋予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新的目标体系。

二、现阶段体育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体育院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意识有淡化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最神圣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教师师德的本质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师德的魅力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体育院校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搞体育的学生生性机灵好动,性格外向,一下子要求他们静下心来学习,一定比其他学理论的学生要难,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体育院校的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修为,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一举一动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要“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出表率。然而,现在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重自爱精神,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上课吸烟,接手机;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尤其在每年学校单独和自主招生的时候,有些教师接受学生或者家长的宴请和礼品,帮助学生考试作弊,或送感情分”、“礼品分;有的对学生缺少仁爱之心,动辄训斥,语言粗鲁;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在课堂上信口开河,观点偏激;有的教师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以自己的片面认识对学生进行误导;有的发牢骚讲怪话,任意宣泄个人不良情绪诸如此类的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极端不良的影响教师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使命与责任,明理诚信,严谨治学,身正垂范,努力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

(二)部分教师敬业精神弱化,注重个人功利,价值取向发生倾斜

敬业精神是社会对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教师必备的品质。教师只有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理念,并具备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才能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追求与努力,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在市场经济大的社会环境下,让有些人变得一切“向钱看”,在金钱的诱惑下忘记了自己的职业道德,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消极因素也强烈冲击着象牙塔中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过去在教师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一些教师开始以新的社会坐标观察自己的职业,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价值取向。教师职业是一个传道授业、为人师表的特殊职业,教师工作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教师理应成为率先垂范的标尺、教书育人的楷模。有的教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缺乏深入探索和研究,存在着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等现象;少数教师不能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道德准则淡漠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减退了,甚至代之以狭隘的功利原则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工作;有的一切从个人利益和自身的价值标准出发,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向实惠,有酬之劳则干,无酬的公益活动则推诿敷衍,缺乏奉献精神;有的虽有学术研究的意识,但往往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缺乏科学追求的精神。

[FS:PAGE]

(三)师资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差影响教师师德修养的滑坡

随着大学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张,高校的教师队伍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就客观上造成了部分素质不高的人进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必然给高校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而有些高校片面强调硬件建设,忽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造成教师师德修养的滑坡。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它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办好一所现代大学,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师德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

三、加强体育院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加强体育院校教师师德建设,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体育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完善改进:

(一) 牢固树立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精神, 是加强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前提

只有使教师正确认识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信念更牢固、判断更清楚、行为更自觉、实践更深入,才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必须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提高爱岗敬业的道德素养。只有意识到教师的历史使命,才能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从而增强爱国主义责任感和紧迫感。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从这一程度上说,师德的本质就是师爱,这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选择从事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出大批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利国利民的崇高事业,也是教师职业的高尚所在。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感受到当一名高校教师的光荣和自豪,就会感受到教育教学对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从而培养起热爱教师工作的感情,驱动着自己去努力工作。

(二)高层领导应重视师德建设,真正把师德建设纳入学院校战略发展规划中

虽然高校领导也在各种场合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但是有的还没有把师德建设真正纳入高等院校战略发展规划当中,或者没有在师德建设的推行中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很多美好的规划不能落到实处目前,虽然有些高校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充实了相关的师德建设内容,有的高校还细化了师德行为规范,但是,这些举措目前多数还是停留在书面和文字上,很少落实或取得实际效果,使师德建设方面的制度内容形同虚设,这些情况客观上影响了高校的师德建设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中,关键在于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视。工作要落实,不能只喊喊口号,高校各级领导要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加强组织领导,齐抓共管,做好师德建设工作高校要将师德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当中,作为高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倾全校之力,积多日之功,使师德建设的目标内容政策由虚变实,师德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投入由软变硬

(三)尊重教师激发教师自主完善师德建设

从关爱教师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角度来构建师德建设模式,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过分强调刚性规定的作用,相应地激励机制的标准生硬刻板,约束了教师个性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恰当把握激励的频率、范围、深度、对象,合理选择激励的内容和方式,正确处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个体激励与群体激励、当前激励与长远激励的关系。采取和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如关怀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奖惩激励、榜样激励、用人激励等。师德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关心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重视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教学工作。将师德建设同解决教师困难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做好育才、用才、引才和聚才工作,为人才的成长、稳定和引进创造良好条件。师德建设应该有助于教师个人利益的维护,提高教师待遇极为重要。要把教师的需要看作起点和归宿,创造条件解决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个人待遇。高校应积极推进民主治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充分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建设。政府、学校通过各种传媒进行尊师重教的宣传,使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  赵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