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体主页

师德师风

首页 > 教工风采 > 师德师风 > 正文

师德的历史起源与延义

分类: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5日 16:15

点击数:

  

 

  目前学校围绕“忠诚教育、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团结创新”这一主题进行德师的教育活动,目的明确,意义深远。我认为要搞好这次活动有必要了解师德的历史起源及基本要求,达到常论常新,温故而知新;使我们成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合格教师。

  一、“师”的释义

  华夏民族对老师的神圣性的尊崇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字最早的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

西周时期开始,“师”是君才有资格享受的崇高角色。《孟子.梁惠王》引《尚书》逸文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立了师,君主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也就是说古代君主的工作或责任,一是管理天下的人民,二是要象老师一样教化人民。所以,中国最早时候,师,属于王权范畴,至尊至贵。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诸侯争霸,师的角色也降到了诸侯,“学在官府”仍然是贵权的事情。

  先秦时代,孔子是师德方面的杰出代表,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师德。在教育立场上,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原则,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在当时不仅打破了国界,也打破了夷夏之分,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治学态度上,他留下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逊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以及“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爱学生和教学方法上,他倡导启发式教学叫做:“引而不发,跃如也”,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第一个提出教书育人的原则,叫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很爱他的学生,他甚至说过忠于教育者这样的话,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爱他们,能够不加以勤勉吗?忠实于他们,能够不加以教诲吗?)他与学生的师生之谊如同父子。

  西汉的董仲舒用了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的表率作用上。

唐代韩愈《师说》高度概括了教师的作用与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这三者基本是以传道为主旨、以授业为效果、以解惑为手段。

   “在现代汉语词典时主要有如下的意识: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效法(师法古人);榜样(师范)。我们今天常称的老师 [teacher;master]是指: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

   二、“德”的释义

   “字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字的左边是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下面又加了,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心

 字的本义是道德品行。如《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才能算是有。在我们今天认为德是同“得”到的得,是一种“得失观”。《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 [FS:PAGE]。《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

   “的价值原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大学》是传统文化四书首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师”和“德”组成就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今天我们简称为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三、师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师德的内涵。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它由三个子概念——教师、职业、道德——有机组合而成。《教师法》对教师的界定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育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所谓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可以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具有特定职责的专门业务。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教师就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特定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且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三者的有机组织就产生了教师职业道德这一概念: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这便是师德的内涵。师德内容众多,但有一个核心结构,这个核心结构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师德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

  一是:为师之道,首在立德。

张行简说:“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当教师首先要端正品质。老师品德不端,就不能成为别人的模范)。汉代扬雄说:“师者,人之范之。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教师是学生的模范。教师自己不能成为模范,就教不了学生。)

在我们大学里,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我们的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所以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需要在“德”行这方面自勉。因为你有影响力,从正面说,人家都敬重你,从反面说,人家不敢得罪你。但你有才能,有成就,大家承认你,只有承认你的才能和成就。不能用才能和成就来代替你的道德,或者说,不能用才能上的“俊”去遮德行上的“丑”。

  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期,可塑性强,虽然发展成什么样的观主要在内因,但是,学校一个教育人的住所,教师的为人师表对他们的终身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二是:为师之德,重在爱教。

我们干这一行必须爱这一行。是的,人在一个行业上干久了难免生怨厌,但因久而生怨是不应该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莱昂·费尔普斯曾经批评说:“机械地干工作必须导致失败。一些学院和学校里面的许多教师,几乎比他们最迟钝的学生还要呆板;他们也进行着教学活动,但就像一台电话机一般,丝毫没有一点人情味。”

  蔡元培当年在浙江第五师范学校市讲演说:“敬为教员者,一无敬且,自能引起学生之不苟且。譬如贵校校训‘诚、毅、敬、爱’四字,教员既能意义实行,则学生自必亦如是。”

  陆世仪说:“凡事苟且,人亦从而苟且之,师道至此大坏也。师道坏,则无贤弟子,则后来师道愈坏。弊弊相承,吾不知其何所流极也。”(教师苟且行事,学生就会跟着他苟且行事,教育的风气就会变得很坏。坏风气一个接一个,就不知道会发展到什么样子。)

[FS:PAGE]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是天的德性;“地势坤”,是地的德性。道德的德性就在于用一种积极的理智感克服怨气,始终保持一种爱意投入所从事的职业,即爱岗敬业。

  三是:为师之要,以学立人。

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礼记  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只有搏学才能达到搏喻。

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王充说:“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

蔡元培说:“教员者,启学生之知识也。使教员之知识,本不丰富,则不特讲授之际不能详密,而学生偶有质问,不免穷于质对,岂学生轻视教员之心,而教授之效为之大减。故为教员者,于其所任之教课,必详博综贯,肆应不穷,而后能胜其任也。”

 我们老师特殊的立人之道就是“学术”。什么叫学术?学术是指专门的、系统化理论知识。学术素养是自己辛辛苦苦修养出来的,它要求把前人的专业知识系统地圆融贯通,最好是作到出神入化,在这个基础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它是要积淀日久的沉思作出一点点真知灼见。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大学教师一定要有学术素养,因为大学是高等教育,培育国家民族需要的高等人才,传播高级知识,研究前沿学术,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一个大学教员,仅仅只会说书本上的东西,没有自己的学术思想是不配成为大学教师的。

                   (龙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