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晴,男,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职称。现为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主任。同时有多项社会兼职。陈晴1982年6月师专毕业参加工作,自1995年应聘到武汉体育学院任教,多年来一直以来坚持在课堂和讲台,工作在学生之间,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
一、一种感恩心理回报社会对待学生
作为教师,热爱学生是职业道德的核心。陈晴同志最喜爱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并以此来鞭策自己。他时常说“我一个农家子弟,能有今天的境遇,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了我,我要把自己的智慧才能回报给社会和人民,回报给正在成长之中的青年学生”。在武汉体育学院工作十六年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淡泊名利,诚实理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许多他教过的学生都说,陈老师还怀有感激之情,印象深刻。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爱学生,要引导学生并激励其成才。同时,不歧视任何一名学生。陈晴同志认为,学生是有差异的,老师的责任就是让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最佳的且有差异的发展,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客观、公正、公平、理性地对待学生,尽量少掺杂其个人情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作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就要客观、公正、公平、理性地对待学生,尽量少掺杂其个人情感。
二、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育工作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为社会造就更多更优的高级体。陈晴同志立足平凡的岗位,深知担负着重要而伟大的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强则国运昌。他热爱教育事业,心平气和而乐在其中,从没有抱怨过自己所选择的高尚光荣事业。忠于事业,关爱学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对待学生又能宽严相济,因人而异,从做人做事做学问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对待学生方面,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包容心,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把对事业的奉献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之中,培养设计高远,行动平实具体,是二者有机结合并达其完美融通。对教师来说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三、以坚强毅力投身于教书育人工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在日常教书育人中,陈晴同志能够严于律己,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并宽于待人,对待分课合教学分班时,试图把各院系各专业的学生轮教一番,对各院系各专业学生有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做到“胸中有数”,以利于研究教书方案和育人策略。在担任成教学院教师时,无论严冬还是酷暑,派到哪里乐意去哪里,并把武汉体育学院教师的风范带到哪里。对于外界认识武汉体育学院和热爱武汉体育学院树立了形象, 起到良好效果。
陈晴同志下雪途中因故滑到受伤之后,以顽强毅力战胜病痛,而且心系学生。在病床上,时前来看望的学生仍不忘教师之美,教育要认真对待学业,要学会思考,要注重培育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出院后,拄拐杖参加研究生开题和答辩。其后,虽行动不便,但从不给组织添麻烦,而且第二学期就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支持和爱戴。
四、团结协作,培育青年教师
体育理论教研室,面临新老交替之际,陈晴同志任体育理论教研室主任以来,教研室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认真谨慎的处理。除了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学科建设等,还有日常工作和人际关系。良好的学校和教师集体能使教师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保证学校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保障。在这样的集体里,教师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就有利于每个成员业务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每个教师的身心愉快健康。然而,良好集体的形成,离不开每个教师的心齐和努力,它就像一盆燃烧的炭火,只有每一块炭都燃烧发热,才能温暖自己,也温暖着别人。反之,大家都不关心集体,为集体出力,这盆炭火就会熄灭,谁也得不到温暖。为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做到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用真情和行动去凝聚这个集体。关心集体,从我做起,每个教师都要用实际行动,忠于职守,为集体作贡献,才能达到团结协作的要求。面对较特殊和较复杂的局面,陈晴同志在教育学院党政领导的指挥下,均能有能力有策略地把事业处理稳妥,而且形成一个较为团结协作的战略集体,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单位获得第十一五时期科研先进单位,唐宏贵教授获国家优秀教师称号。
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大学任教,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高等教师素养的首要条件为“渊博的知识”。陈晴同志的工作生涯也就是不断进去的学术生涯,1982年师专毕业,1989年专升本毕业,1995年硕士毕业,2007年博士毕业,这足以证明“为了教”而“终生学习”的人生历程。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陈晴教授深切知道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师不给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太多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条件,诲人不倦是学而不倦的目标和结果。正是因为陈晴同志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学习心”和“进取心”,才可以把教学和科研工作更好,做出成绩。在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师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陈晴同志虽然在教书育人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师生中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但是他本人并不满足,并立志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